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渔樵问答,对话中的多种可能

时间:01-29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95

渔樵问答,对话中的多种可能

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,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,欢迎点击上方的“水寒说语文”关注。2024年第九期(总第779期)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”陶渊明的这首《饮酒》中虚拟了一个对话的场景。在准备给学生讲这首诗时,备课过程中对古诗文中的“对话体”发生了一些兴趣,于是专门做了一点儿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,然后,就发现了“对话体”中的一个专门类型:渔樵问答。渔与樵是两种非常古老的职业,无数人一辈子以渔、樵为业,但都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而已,要想青史留名,必然要有一点儿特别之处。历史上“渔”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东汉的严子陵,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兼好友,就是范仲淹笔下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”的那个严先生。刘秀当了皇帝之后,几次请严子陵出山,均被拒绝。不慕富贵,不图名利,让严子陵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隐士之一。历史上“樵”的代表人物之一则是西汉汉武帝时大臣朱买臣,有两个典故与朱买臣有关。一个是“买臣负薪”,说的是朱买臣年轻时候家贫,虽然砍柴卖薪为生,但是不忘刻苦读书。《三字经》中的“如负薪,如挂角”中的“负薪”说的就是朱买臣。另外一个则是“覆水难收”,买臣因为家贫,被妻子嫌弃,要求离婚,后来买臣飞黄腾达之后,其妻又后悔,要求复合,于是就有了马前泼水,覆水难收的故事。虽然大约从南北朝开始,渔樵就连用在诗文中,但大多不过是文人雅士用来表达对隐居生活的一种向往。当年渔还是渔,樵还是樵,两者之间基本上还是平行线,没有交集。到了北宋,通晓儒道的大学者邵雍写了一篇名为《渔樵问对》的文章,文章中通过虚拟樵子问、渔父答的方式,将天地、万物、人事、社会归之于易理,他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。引一段《渔樵问对》中的对话:樵者问渔者曰:“子以何道而得鱼?” 曰:“吾以六物具而得鱼。” 曰:“六物具也,岂由天乎?” 曰:“具六物而得鱼者,人也。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,非人也。” 樵者未达,请问其方。 渔者曰:“六物者,竿也,纶也,浮也,沉也,钩也,饵也。一不具,则鱼不可得。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,非人也。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,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。是知具六物者,人也。得鱼与不得鱼,天也。六物不具而不得鱼者,非天也,人也。”这段对话,是渔者回答樵者如何能钓到鱼的问题。“六物(竿、纶、浮、沉、钩、饵)具”是个基本条件,但并不是“六物具”就一定能钓得上鱼来,“六物具”只是人力之所能为,除此之外,还有天意的问题。可以说这一段对话很清楚地讨论了人力与天意的关系。其思想和后世常说的“尽人事,知天命”意思非常相似。不能因为有天命,于是就不去尽人事。尽人事是基础,是必须要做的,至于天命,则可顺其自然。反之,即使有了天命,不尽人事,事情也不能最终做成。《渔樵问对》中主角是渔父,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,渔父已经成了“道”的化身。大约就是从这篇《渔樵问对》开始,“渔”与“樵”开始有了频繁的互动。在音乐中有著名的十大古琴名曲之一《渔樵问答》,在绘画中也有专门以渔樵问答为主题的绘画,随之也有了与此有关的题画诗。题程湛之渔樵双照 其一 【清】赵翼 问荅渔樵两幻躯,宛如论易邵尧夫。 何当倚杖从旁听,参透先天太极图。赵翼的这首《题程湛之渔樵双照》,就是用了邵雍写《渔樵问对》的典故。“问荅渔樵两幻躯。”幻躯就是幻身,幻身是佛教用语,就是肉身;形骸。谓身躯由地﹑水﹑火﹑风假合而成,无实如幻,故曰幻身。“荅”就是“答”。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点明了这幅画的主题。“宛如论易邵尧夫。”邵尧夫就是邵雍,邵雍字尧夫,易就是《易经》,这首诗点明了诗人由渔樵问答这幅画的主题,想到了邵雍的文章。仿佛这画中的渔樵就是《渔樵问对》中的渔樵,两个人一定是在讨论与《易》相关的内容。“何当倚杖从旁听,参透先天太极图。”诗人观画时的一种想象,干嘛不倚杖在旁边听他们的谈论呢,说不定可以由此就彻底参悟了代表着宇宙本源的太极图呢。赵翼诗中的渔樵对话,所讨论的还是很抽象,很高深的东西,但看下面刘基的这首诗就不大一样了。渔樵问荅 【元末明初】刘基 樵问渔,江湖风波恶,何似采薪人,无忧茹藜藿。 渔荅樵,山中何所有,未若擢扁舟,得鱼即沽酒。在这首诗中,樵者以为“江湖风波恶”,不如我砍柴为生,哪怕吃的是野菜(藜藿),但也至少无忧。而渔者则回应道:“山中何所有”,山里有什么好的呢,“未若擢扁舟,得鱼即沽酒。”哪里比得上我驾着一叶扁舟,钓到了鱼就买了酒开心饕餮一餐呢。当然,深入读这首诗,会发现其中的“江湖”绝对不只是说江海,“山中”绝对不只是在说深山之中,必定有更进一步的关于人世的引申意味。从诗中的渔樵问答,可以感受到渔者与樵者各有各的自得之处。渔樵问答 其一 【明】郑文康 妻子同舟钓浪花,晓行淮浦暮长沙。 采薪只在深山里,得似江湖处处家。 其二 【明】郑文康 担头春酒一瓢多,树底看山树底过。 谩说江湖妻子乐,几人失脚在风波。一定意义上,可以说郑文康这一组两首的《渔樵问答》,正是对刘基的《渔樵问荅》的拆解。郑文康把原来刘基用一首诗表达的意思,分成了两首来写,诗中更进一步点明了渔与樵各自职业的优劣:渔者自由,樵者局促;渔者危险,樵者安全。无论是读刘诗,还是读郑诗,都能从中渔樵的互动中很生动很形象地感受到二者的自吹与互怼。但两者之间真的就这么不相容吗?真的就是鸡同鸭讲吗?渔樵问答 【明】练子宁 明月芦花被,秋云槲叶衣。 相逢两相契,谈笑坐忘归。练子宁的这首《渔樵问答》展现了二者关系的另外一种可能,诗中的渔樵在明月芦花作被,秋云槲叶当衣的优美环境之下,相知相契,谈笑忘归。 读这首诗让人想起来苏轼的《赤壁赋》:“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,侣鱼虾而友麋鹿,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樽以相属。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也让人想起来杨慎的《临江仙》:“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,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”那渔樵谈的到底是什么内容呢?怎么就能“我醉君复乐,陶然共忘机”呢?这或许可以从唐寅的《渔樵问答歌》中找到一种答案。渔樵问答歌 【明】唐寅 渔翁舟泊东海边,樵夫家住西山里。 两人活计山水中,东西路隔万千里。 忽然一日来相逢,满头短发皆蓬松。 盘桓坐到日灼午,互相话说情何浓。 一云深山有大木,中有猛虎吃人肉。 不如平原采短薪,无虑无忧更无辱。 一云江水有巨鳞,滔天波浪惊刹人。 不如芦花水清浅,波涛不作无怨心。 吾今与汝要知止,凡事中间要谨始。 生意宜从稳处求,莫入高山与深水。相去万余里的渔樵二人,偶然相逢。各自说着各自职业的不易,以及由此获得的感悟。樵者说虽然深山有大木,但深山也有猛虎食人,“不如平原采短薪”,还是在平原之上砍伐一点儿小木头为好,虽然收获不多,但至少是“无虑无忧更无辱”。渔者说虽然在江水中有大鱼,但滔天的波浪也足以吓死人,还不如就在“芦花水清浅”的地方有一点儿小鱼获,至少风平浪静不用担心。二人可谓心有戚戚焉,他们从职业实践中获得了共同的感悟:“吾今与汝要知止,凡事中间要谨始。生意宜从稳处求,莫入高山与深水。”“知止”“谨始”确实是“生意(生机)”稳中求的关键。虽然关于“渔樵问答”的诗文还有很多,但从对话双方的关系来看,主要就是我前面引用的诗文中提到的三种形态:一方为另一方的导师,双方激烈互怼以及双方高度认同。研究完了“渔樵问答”,又想起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角色组合:渔樵耕读,在《射雕英雄传》和《天龙八部》中都有精彩的描写。金庸先生可谓深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。以后有机会可以再研究一下古诗文中的“耕读”,毕竟耕读传家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一。所谓“耕读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。欢迎关注我的新书《用减法教语文》,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。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: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:《减法教育》,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:图片来自网络,如涉版权,请联系删除。欢迎分享,若公众号转载,请联系授权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